佛弟子文庫 > 隨機推薦

【大藏經】【注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佛法初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

看破我們迷戀的色相

總說色相 色相萬千,如夢幻泡影,總叫人神魂顛倒,癡迷不已。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美...

香板下的祖師:來果老和尚

頭陀苦行 到六月二十五日,我私自過海,準備行頭陀苦行。那位苦行僧聽說我要去行頭陀...

大安法師:我能夠學佛的因緣也是由於生病

疾病由來是藥方,深知生死是無常。 重刑受過悲牢獄,劇苦嘗來厭革囊。 念念彌陀休背...

【大藏經】【注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欲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欲神咒...

淨業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標

我們信解、領納這個理念,自然就能建立一個矢志不移的目標:將當生往生淨土作為吾人斯...

吃飯也是一件需要認真對待的事

有一位日本禪師,日日修行,也沒什麼別的嗜好,唯獨喜歡甜食。在他病重的時候,弟子們...

沒有信願,再多佛號都沒有用

我們淨土宗的人,強調臨命終的感應道交,因為我們真正最後的結果的驗收,是在臨命終的...

念佛人如何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目標

問: 印光大師常常用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來鼓勵學人精進念佛。很多人為了保險起見,便以此為根據,給自己念佛設定...

沒有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

一切菩薩成佛,他的依據就是眾生。沒有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所以佛菩薩跟眾生的關係太密切了。普賢菩薩行願品恒...

為何有的念佛人臨終前先感恩釋迦佛

娑婆言釋迦,西方言彌陀。先釋迦者,教所由興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聖,豈得...

自私的回向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

三種判定罪業消滅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我們看甲三的罪除之相。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遝而觸...

放下與放棄

什麼是放下?什麼是放棄?大多數人把放下與放棄,混為一談,在某種情況,不論是生意失...

修行的各種障礙都有哪些

修行地藏法門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為了消除業障。然而何謂業障?所謂業障是指:舉凡能...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批評,因為,你再用心、慈悲,也無法盡如...

【大藏經】金剛摧碎陀羅尼

金剛摧碎陀羅尼 宋契丹國師中天竺摩竭陀國三藏法師慈賢譯 曩謨囉怛那(二合)怛囉(二合)夜野(一)曩謨室戰(二...

面有菜色者五穀雜糧幫你補

常宜清輕甜淡之物,大小麥面粳米等為佳。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我在臨床中發現,很多...

娑婆眾生吃飽不是奔走塵務,就是昏沉睡眠,都是輪回的業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

愛的眼睛都能看到

2009年11月最後一個週末,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莫克小鎮,一場隆重的葬禮正在舉...

慧律法師《2004年新春專訪》

世間人在過農曆年的時候,都會說一些吉祥的話,比如新春快樂、萬事如意、一帆風順、年年有餘等等祈禱的話、祝福的話...

三界萬法種種境緣,實無心識外之別物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人能言之,觸境逢緣,仍被境緣所轉。若實達惟心惟識,豈有心...

無著得道

過去,佛陀住在阿毗闍恒河邊。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說:出家眾剃除鬚髮,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時能...

有情眾生色心的狀態--得

在百法當中,天親菩薩用比較特別的專有名詞,一共有二十四個(一、得。二、命根。三、...

把負面力量轉成正面的能量

我們現在越早啟動一念心性,對我們是越有利的。你不斷地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

《法音》雜誌專訪界詮法師

(原載於《法音》雜誌2002年第11期) 界詮法師,1959年出生於福建省福鼎...

觀音菩薩的形像

明代闕名彩畫《白衣觀音圖》 觀音,原譯觀世音,梵文為阿婆盧吉俱合婆羅,譯為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唐朝因避...

【大藏經】佛說諸行有為經

佛說諸行有為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大師賜紫沙門臣法天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

6字家規孕育出中華最顯赫的家族

富不過三代是許多人家面臨的尷尬。但讓人震撼的是,一條神秘的家規居然使得山東琅琊王...

【大藏經】法華玄義釋籤

釋籤緣起序 君山除饉男普門子屬辭 四教成列,開合之旨,蘊乎其中,十子既往,幽贊之功,在人方絕,惟三轉遂周,一...

燃燒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多位比丘出去遊化,他們走到象頭山。象頭山留有佛陀許多的回憶,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的景象,佛...

誦《地藏經》的人,諸天鬼神都護持

【複白佛言:世尊!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

覺得環境不好,為何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

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意識,種子相續,一直不斷地叫種...

阿那律尊者得天眼第一的因緣

摩尼婁陀(阿那律),在佛陀為大眾開示的時候,打了瞌睡,受佛陀呵責,十分懺悔,發願...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人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也許因為一個人,也許因為一件事,讓人久久不能釋懷。情緒的低落,既會影響生活,也會...

只有福業相等的人才能成為夫妻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能否獲得美好的伴侶也是跟自己的功德福報相關的,如...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等凡夫自性也是具足的...

為父母供養令脫惡趣

佛陀時代,羅閱祇國有位那舍長者,心地非常仁慈,經常接濟貧窮、孤苦無依之人,同時也非常禮敬沙門、婆羅門,佈施供...

每一天都要能夠痛念無常

深信因果,一方面是世俗正見,業果如理取捨。深是指深信淨土難信之法,深信念佛是因,...

處境並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則故事說,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女兒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裏,局促的居住條件讓他感到活不下去...

生老病死頌

恩愛縈纏與麼來,三緣和合住胞胎。 鑿開混沌通身瑕,踏破虛空滿面埃。 命若懸絲分母...

什麼是有漏與無漏種子

我們一般人還沒有成就聖道之前,是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都具足。我們曾經做慈善事業,也...

堅持念佛定能改變命運

念佛法門,是後世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誠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是絕對不會騙我們的,因為妄語(亂說...

世間之道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道 (一)、世間之道最有代表...

六大進補的誤區

誤區一:用進補代替鍛煉 醫學家對人們提出忠告:生命需要運動,只有配以必要的體育鍛煉,營養補劑才能更好地發揮作...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須念念在心,我們的念心,對阿彌陀佛的思念要好似形影相隨伴,又好似針線密密織繡...

聖嚴法師《尊重他人,和敬為先》

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從上海帶了一串香蕉回家。因為路途遙遠,香蕉皮已經發黑,但因我年紀最小,所以分到完整...

有哪些念頭會失去三皈依體呢

問: 我們有哪些念頭就失去三皈依了呢?失去三皈依後,為什麼不能對三寶失去信心呢?...

佛教的心理調適

一、三寶為依怙 輪回三界中的我等眾生,悉是煩惱具足的病人,病因甚眾,略述有二:一...

貢高我慢之心,易招來宿世怨家對頭

原文: 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覺得我很高明,很有修持。因此貢高我慢...

幫助弱者

在這世上有很多弱者,他們需要幫助。佛在世時,特別關心病比丘。 一個越戰士兵給三藩市的母親打電話:母親,戰爭結...

【推薦】【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 大般若波羅蜜...

別把生命的能量,都消耗在享受上

修道如果懂了《黃帝內經》,你就會更加謙卑,知道自己業障有幾分。業障重不重,從這個...

【大藏經】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出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 大唐中印度三藏善無畏奉 制譯 爾時薄伽梵...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我們現在再做一個實驗:心在哪里。現在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給大家聽一個鐘聲,大家把...

抑制我們的怒氣

從前有位富有的寡婦,在社交圈內以樂善好施聞名,她有一個忠實又勤勞的女僕。有一天,女僕心血來潮想探究她主人的慈...

五欲中哪一事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于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

息滅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禪師有參禪三重境界說: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之入,看山不是山,看...

一句彌陀就能成佛,為何還要講法四十九年

問: 法師,既然一句阿彌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為何講法四十九年? 宏海法師答: 大...

印光大師:殺生吃肉的開示--殺業最礙往生

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庶免未來償身命債。念佛吃素往生西方,是世間第一功德事。(文鈔三編複許止淨...

顯正比破邪重要

從利他的角度,你為人說法,兩件事情:破邪、顯正。當然,這是要善巧。但我個人是覺得...

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係

一、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係: 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

【大藏經】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波羅奈鹿苑仙人所止處而轉法輪,與大比丘眾五百人,...

念珠有哪些意義

佛教中的念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 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

【大藏經】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窮。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塗易久。淪惑難息。若先談出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我們每天在晚間所念的 警眾偈,是普賢菩薩所說的。在中國四川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

【大藏經】【注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我們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第一,我們對這個路途可能還沒有搞清楚,...

把心念進去了嗎

有朋友問,修行只要念經就可以了,另外多參加法會多去聖地朝聖拜佛念經,多念,就可以...

一個能讓家人吃素的好辦法

佛法是最講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將來永離生死之苦。話...

素食者如何保證均衡的營養

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飲食中保證均衡營養呢?英國食品標準局提出了最新建議。 吃堅果獲取足夠的硒 硒是機體免疫系...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化,南柯一夢。 知是夢幻空花,...

以此過失,感得處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從前,有一位菩薩身為大國王,這位國王皈信三寶,奉行十善,品德高尚,德政遍及遠近。...

保持知足常樂的態度

談到人生,應該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人的生活,一個是人的生命。人有了正智、淨智,生活一定非常的踏實與豐富,生命...

【大藏經】馬鳴菩薩傳

馬鳴菩薩傳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長老脇弟子也。時長老脇勤憂佛法入三昧觀。誰堪出家廣宣道化開...

積集福德資糧最快速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個很大的差別:小乘佛法偏重智慧,他修無常、無我的智...

他去養老院之前,留下了這一封信

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

天生暴躁

盤珪禪師說法時不僅淺顯易懂,也常在結束之前,讓信徒發問問題,並當場解說,因此不遠千里慕道而來的信徒很多。 有...

一切罪業的根源來自於愚癡

在《俱舍論》上說,有兩種因緣,使令一個人出生會愚癡: 第一、你過去生有謗法的因緣...

睡時念佛修行要訣

睡時念佛方法 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齊,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

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

我們從世俗諦來看,從世俗諦來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可以從現在的結果來推論你從什麼...

用佛法來補福報

我從小就是沒有福報的人,一生皆在逆境中度過。 由於福報不夠多,以致於缺少寬宏大量的心,偶爾也會對人慳吝或與人...

知足是內在的覺醒

常念知足。就是內在的覺醒,知道萬法因緣生,不妄求,知道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

五種外道的錯誤邪見

【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一、前言 我的朋友們和我談起佛教問題時,多數認為這總是一種神道設教的不科學的迷信學說,它的作用,莫非是勸人為...

為病人助念,會承擔病人的業力嗎

問: 有人說,為病人助念,病人的業力就會轉移到助念者身上,要替病人承擔病苦。請問這個說法正確嗎? 答: 這個...

拜佛時為什麼要燒香點燈

香燭是象徵心香和心光。因為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有著心香和心光,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了。現在禮敬佛菩薩,是要把原有...

理解觀世音菩薩的四個要點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亞洲人心目中,他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

不記得前生並不意味著前生不存在

問: 法師您好,我是一個愚昧的人,佛說有三世因果,人有前生後世,可是我記不得前生...

【大藏經】生經

生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那賴經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圖】虛雲老和尚120年的傳奇人生

虛雲老和尚誕于1840年,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儀五帝,於1959年以12...

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

本人屢屢提出。說佛法猶如旃檀,片片皆香。舉起一片之香,即是全體之香。曾講過普賢行願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品,就...

【推薦】【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

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種模式

佛教自應世以來,對消除人類現世中的種種煩惱與痛苦,以及死亡所帶來的無邊恐懼,一直...

真正的人情味

我們常用人情味這三個字,卻有許多時候把人情味的意義弄錯了。 人情味不是爭先恐後、你爭我奪地擠上公共汽車,再拉...

【大藏經】【注音版】隨念三寶經

隨念三寶經...

什麼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隨筆原文】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為愚,此誠愚也,非愚之愚也。讀盡五車書①,...

夢參老和尚:如何誦經

你若是讀《普門品》,《普門品》是讚歎觀世音菩薩功德,讚歎觀世音菩薩說,你遇到什麼災難,只要一念觀世音菩薩,觀...

這條路走得熟悉,臨命終你就容易走

在這無相當中,因為因緣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別──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當它是迷惑...

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在意你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20歲時的人,會顧慮旁人對自己的看法;40歲時的人,已經不理會...

財佈施與法佈施為什麼要相結合

菩薩如果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行菩薩道呢,六度萬行以佈施為首。 第一個就講舍,舍就是...

如何讓父母吃素不殺生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業。久而久之,自會生信修持。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父子天性相...

【大藏經】阿彌陀佛說咒

阿彌陀佛說咒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馱囉(上)摩夜那謨僧伽夜那摩(上)阿(上)弭多婆(上...

同一念佛無別道 遠通四海皆兄弟

在《往生論注》中,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是講阿彌陀佛眷屬功德成就的不可思議。 ...

「如狼守齋」的故事

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就是我們沒辦法做到...

不要讓昨天的傷痛痛悔一生

一位武術大師曾經以一雙迅猛無敵的快腿令前來與之切磋武藝的人個個佩服得五體投地,用威震武林四個字來形容這位武學...

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來反推一下。比方說你求生淨土,卻不發菩提心,那麼你是什麼心態?只有兩種可...

我不教他,誰來教他

盤圭禪師是一位廣受尊崇的禪宗大師,每逢他主持禪七之時,分散在各地的學生都會趕去參加。 有一次,在這樣的靜修會...

堅持良知,不說假話

人常常為自身的利益,不惜說假話,欺騙別人,有時候甚至用盡心機,占盡別人的便宜。謊...

【推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彌...

【推薦】什麼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 前面的領受是約外在的果報,這個造作等流是約你...

懺雲法師:不淨觀圖片該如何運用在修持上呢

問: 請示師父:不淨觀圖片該如何運用在修持上呢? 懺雲法師答: 一起欲念,馬上觀骷髏骨,就好。再是,平常要練...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黃龍慧開禪師有一首詩偈,廣為流傳。偈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

【大藏經】大愛道比丘尼經

(以下僅限出傢俱戒者觀看)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上 附北涼錄 爾時佛游于迦維羅衛釋氏精盧,與諸大比丘眾俱。是時大...

懷孕時可以念什麼經

問: 請問師父,我現在已經懷上第二個孩子三個月了,想生個男孩。第一個是常念《地藏經》,喜得佛菩薩護念孩子健康...

定時定量定課堅持不斷

從現象上來講,從緣起上來講,就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修身口意,所以現在要修理修理你的嘴巴,隨便說話不可以,你要加...

聖嚴法師《情緒的本質》

問:佛經裏稱眾生為有情,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真的是因為人有情緒,所以才被稱為有情嗎? 答:眾生...

悟道大和尚:念佛法門之精要

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為解粘去縛之第一法門、無上法門、秘密法門!亦為...

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 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

千萬莫回憶過去

我們要想對治煩惱,以我個人的體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過去忘掉,千萬莫回憶過去。我們...

良因法師:女居士應避免的8種醜態

學習佛教的教義佛法本來是為了尋求解脫,而部分人卻不以為然。不論在道場裏還是道場外,已經失去了其修行的名分。而...

【大藏經】說矩裏迦龍王像法

說矩裏迦(唐作尊勅)龍王像法 其形如蛇作雷電之勢。身金色系如意寶。三昧焰起四足蹴蹹之形。背張竪七金剛利針。額...

佛教常用贊偈

1.晨鐘偈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2....

【推薦】「自我」只是虛張聲勢的皮包公司

佛教博大精深,而又簡明透徹,在指點人生、透析塵寰方面,猶如清夜鐘聲、點醒群夢。釋迦佛啟示我們:世界上有三種東...

心臟停止10分鐘,知名畫家死而復活

新加坡水彩畫家潘再雄(66歲)因重病入院急救時,病情惡化心臟停止跳動長達10分鐘...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陀的弟子應該明白這種道理,不應...

南懷瑾老師:學佛後對鬼神也應該和善恭敬

我們年輕時學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這個僧、那個僧,永不皈依什麼邪魔外道、天魔、天人!當然,這...

修持以淨心為要,處世以慎言為先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第一。 清心是保持內心恬靜,沒...

【大藏經】佛說法律三昧經

佛說法律三昧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摩竭提國,與大比丘眾俱,及諸菩薩、四部弟子、天...
重新加載文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