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隨機推薦

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而不是強調個性

有一些人雖然學佛很久,但是時常都還強調自己的個性是怎樣,自己一向都習慣怎樣怎樣,...

造寺供養捨利,非比丘正業

《僧祇律》記載這段迦叶尊者在佛陀圓寂之後,對比丘們所說的話。佛陀圓寂之後,有些弟...

心地行爲決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爲,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亦現慈善光華之相。彼固無心求...

《了凡四訓》漫畫版

《了凡四訓》漫畫版...

圓澤禪師的輪回故事

在唐朝時,有個居士李源,他父親因爲安史之亂,被殺了。他就不爲官,把房子貢獻出來當...

佛法看身體健康的原因

昨天有人問:請問師父個問題,我一個同事也學佛,說几天前帶着孩子去親戚家,孩子4歲...

修淨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

1、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

一句佛號就能收攝散亂的心

不學佛之前,都是散亂、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號,就有轉化的功能。一句佛號就...

生氣的時候,默念三句話

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父母。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遇到惹我們生...

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爲,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涂少...

菩薩的十重戒

菩薩十重戒,泛指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衆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加...

四十八大願——(第46願)自然得聞妙法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

【大藏經】【注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不生淨土,身後便是地獄

有些人自力的禪得不到利益,同時淨土仰靠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他也靠不上,兩頭都...

【大藏經】伽耶山頂經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衆滿足千人俱...

貪心之害

過去有一個少年婦女,因家庭的富有,吃喝玩樂,隨她自由,在物質方面,它的享受確是人人所羨慕,但日子一久,這种奢...

這些旁人眼中的傻子其實都是高僧

這古來有很多人哪,看着好像他這什麼也不知道,後來還是弘揚佛法了。太白頂西邊有一個...

捐助會加重患者的業障嗎

問: 阿彌陀佛!法師慈悲!近來遇到朋友圈發來的各种重大疾病的募捐信息,弟子都會略...

【推薦】逆緣讓我成爲蓮邦彼岸人

已經步入中年的我,之前是不願接觸任何信仰方面的信息的。2013年,婆婆家里人的一...

如何幫助自卑的人

自卑的人除了會帶給自己煩惱,往往也會有自大的心態。因爲自卑的人,會自認地位、才能、聲望處處都比不上別人,因此...

【大藏經】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

【推薦】清明時節該如何祭祀祖先

清明時節,國人有追終慎遠、感恩祖先的傳統,但大多數人喜歡殺雞宰魚,焚燒紙錢,燃放...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余程是外求

都言淨土唯心是,十萬余程是外求。 這是撥正一种觀點,而且在省庵大師那個時代還是很...

真如自性如如不動,爲何強調斷惡修善

問: 末學有一個問題,請慈悲開示。真如自性,如如不動,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爲什麼我們修行卻更強調斷惡修...

受持十善業,能得哪些功德利益

離殺生,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於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於衆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

佛陀的姨母出家記

當佛陀回到迦維羅衛國時,大愛道瞿曇彌(即佛陀姨母,梵名摩訶婆闍波提)向佛陀頂禮後...

兩世爲僧的南岳慧思大師

慧思大師(公元515-577年),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

各個器官最愛的十种食物

吃飯時,還在遵照自己的口味選擇食物嗎?其實,你應該聽聽來自體內器官的呼聲。近日,美國MSNBC網站爲讀者提供...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問: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大安法師答: 你首先要了解妄念的虛幻性,沒有體性。既然沒有體性的話,你就不...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淨土三經的高下 一提到聲震東方佛土的淨土宗,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名揚几千年來的阿彌陀佛,以及佛教徒們愛念的《阿彌...

佛教宗派是怎麼形成的

釋迦牟尼佛每一次講法,都是總持法。後來阿難結集經典,從如是我聞到歡喜信受,一部經...

古人最看重的四种品格

中國傳統哲學中,最講究順應,天、地、商、業,則代表爲人處世、修身養性中都需順應的...

怎樣才能既快樂又成功

有些人學佛法以後就有一個疑問,就說:哎呀,我也覺得很累,我確實不想每一天都絞盡腦...

【大藏經】胜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胜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解釋。如...

助念生西須知

助念之要 各位大德蓮友: 今日大家參加盛會,學人來此貢獻几句話。我們知道世間一切...

慳貪的小鳥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在某個城市郊區,有一片种滿枇杷的果園。枇杷除了果實可以吃之外,它的叶子還能煉藥治病。所以...

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信息,透過名號的通道能夠通到我們這邊來。那麼所有的感應景象...

佈施不只是佈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任怨地爲五百位婆羅門修行者張羅飲食,並且將道場佈置得很整潔...

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了壞苦

我們這個世間會感覺到壞苦,就是你在快樂的時候它也是要變化的,它不能長久的,它會樂...

忍辱要從這兩個重點入手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前面的忍辱偏重在個人...

坦然還兒債

我是省城重點中學的教師,愛人是醫務工作者,夫妻可以說感情彌篤、夫唱婦隨,家庭關系十分和睦。在單位工作認真踏實...

【推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攝大乘論》 這六道的衆生,像鬼...

二十三條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一: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於業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

悲田供養獲極大功德福報

父母,祖父母乃至親人長輩老病時,我們能以飲食,醫藥,衣服,种种必須品供養之,用心...

有受菩薩戒跟沒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上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受了菩薩...

占察輪相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占察與世間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給出家人算,因爲修行可以改變命運,這里地藏菩薩教...

肉食與素食者巔峯對決:吃什麼才對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大廚TimLove走訪了CNN的5對5熱坐,並且解釋了爲何吃肉爲酷,而吃素不酷。 這次走訪辯...

弘一大師《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种課程,都有可...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跡

彭際清居士說:在我的家鄉吳縣,十多年來往生有證明的比丘尼有四個人。 第一位是岐松...

旋轉六根的功能而歸於六根的根性

雲何現業? 什麼是我們生死的業力呢? 癸二、答釋 ◎脫離根塵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

印光大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

甲、論因果之理 ● 因果一法,爲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爲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圖。【書二】十 ...

【大藏經】幻師颰陀神咒經

幻師颰陀神咒經(亦雲玄師颰陀所說神咒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一時佛游於羅閱祇國竹園中鸚鵡樹間。...

虛雲老和尚親述稱念觀音菩薩,得蒙脫險之經歷

1944年春,虛老住持雲門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最慘烈的時候,爲勸勉常住僧衆虔誠持...

大地萬物皆有用

很久以前,在日本有一間寺院住了一位明理聰慧的小沙彌,還有一位貢高驕傲的小沙彌。 這位驕傲的小沙彌,常以爲自己...

讓勤儉節約成爲自己的道德標准

《中華美德故事儉朴篇》里有一個春秋時魯國宰相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雖身居高位,卻以...

《金剛經》的宗旨

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了生死的要道。那麼《金剛經》以什麼爲它的宗旨?《金剛經》是...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爲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始...

阿彌陀佛憐念衆生,生生世世不相捨離

【原文】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遍周法界,普接衆生,作大攝受,不令漏失。阿彌陀佛陰入...

【大藏經】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爾時世尊,告五...

捨棄慳吝

一位大財主名叫提婆,爲人刻薄、愛財如命,不但多方聚斂,就是說一件極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雖藏有80000余...

中國佛教僧人的稱謂

爲了隨順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諱、禮儀,中國佛教僧人的稱謂也很復雜。 法名: 從出家那...

【大藏經】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 唐善無畏奉 詔譯   獨部別行 na  maḥ  sa  pta  nāṃ  ...

信屬般若慧,疑爲諸罪根

衆生疑惑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的疑惑是從二元對待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但妙明本心是絕...

淨業行人爲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經》中佛爲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爲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有人...

有了標准,有了參考點,就有痛苦

一個乞丐的故事。在最初的時候,他只是每天坐在紐約地鐵的某個入口處,前面倒放着一個破氈帽子,等待人們的佈施。路...

無所事事絕對不是自在

常常聽到人們說被工作和日常的瑣事困住,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沒有...

蓮池大師一生的示現:若要生死自在,唯有老實念佛

萬歷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雲棲寺丈室內。八十一歲高齡的蓮池大師面西而臥,即...

我願意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對自己的煩惱和問題舉起雙手,恐懼地投降;大多數人都執著一切,不肯去嘗試改變。 我相信你的心中一...

聖嚴法師《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爲,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种誤解。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願,如此一來,個...

腥葷擾五髒,素食益健康

在台灣每五個兒童中就有一位過於肥胖,胖小孩的比率高達20%,不僅大大超出10%的...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這四句很平白的話,但是非常值得...

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

浮生若夢,幻質非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 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

善導大師--臨睡觀念佛法

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發願雲:...

【大藏經】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般若幽玄。微妙難測。假斯譬況以顯深法。金即三義。一寶中真...

妄念是病,佛號是藥

我們是妄想雜念紛飛的凡夫,每天就是在妄想雜念堆里面過日子,這是我們一個衆生相的基...

帝釋的行善敬長

有一天,佛在毗捨離獼猴岸邊的大講堂中說法。當時有一位名叫摩訶離的貴族來到講堂中,恭敬地頂禮世尊後,退坐在一旁...

讀楞嚴經看什麼

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在佛門里面常會感慨,或者聽聞到這樣的話,就是說,人身難得,中...

印光大師示戒殺之要

【原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心性是同。舉凡三乘六凡,如來...

精進念佛--最殊胜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這麼說、現在佛這麼說、未來佛也...

【大藏經】佛說摩訶迦叶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叶度貧母經 宋於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衛國度於君民,與除饉衆、菩薩大士、天、...

李炳南老居士:最簡單的淨宗早晚課

一、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如前拜稱) 三、南無阿彌陀...

時常日久揩磨,漸漸明通心地

祖師曾教導我們:時常日久揩磨,漸漸明通心地。我們總會想到一下子要怎麼樣,但有沒有...

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衆病除矣

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

淫心乍起,當起四覺觀

凡夫起淫欲,世世常遷徙。宿生爲女時,見男便喜歡。今世得爲男,又愛女人體。隨在覺其...

小事做不來,大事難成就

俗語說:小事做不來,大事難成就。此是從小事上可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以及辦事的態度。因小事是成就大事的基礎,無論...

【推薦】【大藏經】【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修行者爲什麼必須節制淫欲

從此大文第二,便顯余義。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初生,三、明欲生樂生也。此即第...

從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來解釋無量壽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

禪--淨土宗念佛法門的助行

既然是念佛,就以真正的深信切願來執持佛的名號,這是淨土正宗。 我過去但是注意講究...

「無」爲入禪的方便法門

講到話頭禪,事實上話頭禪並不是一個發明,而是很多唐朝的大祖師們,在非常靈活、隨機...

敬佛無定法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着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着向他訴說自己的妻子兒女既缺冬衣,又少糧食。如果這樣下去,不凍...

【推薦】對淨土宗人的勉勵

淨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點跟大家互勉, 第一個,你最好發心受戒, 很多淨土宗的人...

煩惱和生氣有意義嗎

大士閣有一副含義非常深遠的楹聯:上聯是 若能轉念無須我大悲大慈,下聯是如肯回頭何...

蠲租得第的故事

蠲(juān,免除)租就是免除租金,就考取了功名。這是華亭有個讀書人華亭是今江蘇...

大安法師:淨土同修如何面對五欲六塵的干擾和誘惑

問: 面對五欲六塵的干擾和誘惑,念佛同修應從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 大安法師答: 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與...

常見的禪病及其調治

所謂禪病,是指由禪修方法不當直接引發的身心疾病或顯着障礙。禪病主要表現在身心兩個...

「忍」的重要性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种度化衆生的法門,具有深刻的意義,《羅雲忍辱經》雲:忍之爲明,愈於日月。龍象之力,可...

自己不加持自己,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溝通不了

學法時,學哪一法,心念就住在哪一法,要全心投入。至於念住,念住不是我們坐這兒不動...

氣柔心細不戰而胜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鬥雞的人叫做紀渻子。鬥雞,顧名思義,那种雞是好鬥成性的;兩只雞對立時,一只稍微一動,另一...

家庭不光是親人的聚合,亦是利益的結合

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兒女等雖是親人,亦是利益的結合。爲了各自的利益,而...

僧人的生活——聞鐘而起,聞鼓而眠

世人多羨慕僧人,就連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說:若得爲僧,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

剛開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靜下來

我們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強調的是禪定心;剛開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靜下來──打得念頭...

佛法對感情的看法是什麼

佛法對感情的看法是什麼?這個每一個宗教,不是講愛就是講博愛,要不然就是講慈悲。那...

什麼條件才能皈依呢

問: 法師,几年前就對佛法有一點兒興趣,但對於皈依我聽到各种各樣的說法,還是有一...

淨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

慧律法師《楞伽經大綱》節錄

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義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號,星期天,義工大會。講堂落成到現在,這十几年來,諸位...

從禪修立場使得自我消融

自我是最難消融的,這是最可愛、最堅固、也是最討厭的東西。人人都知道用自我中心的觀...

【推薦】念念不忘往生西方的大事

古人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們很幸運得到人身,生在中國,聽...

克服煩惱

有位年青人,他初進山時要求出家,老師父和他談過以後,認爲他機緣還未成熟,不宜剃度,但還是同意他在寺里先住下來...

念佛共修的重要意義

大家在同一個道場,熏修、共修,非常好。爲什麼?如果一個人在家里修行,可能种种懈怠...

爲什麼惡業衆生臨終十念也能往生

問:衆生長久以來,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一輩子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結果又無惡不作。請...

【大藏經】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邊分別禪。 凡住心一境,名曰...

你真的確定自己是對的嗎

曾經有個男人必須離家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他離開前,並不知太太已懷孕,等到他回家時,...

佛法的57條正見

1.正見寶鏡照妖邪,魔鬼不敢現影蹤,狂慧雖有強詞辯,永遠不敵法王城。 2.大家學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見、只有佛...

聖嚴法師《生與死的尊嚴》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因爲生存和死亡,是沒有辦法分割的;出生時,就已確定了死...

灑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問: 灑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仁清法師答: 好几种,這是我根據佛經理解的。灑淨的意義是把加持了大悲咒的水灑出...

玄奘法師傳

第一卷 玄奘法師,俗姓陳,單名一個褘字,生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陳留...

經書法寶迎請須知

一、迎請法寶須知 1.迎請法寶者,須生大恭敬心、感恩心,作難遭想,根據自己的需要...

【大藏經】佛說胜幡瓔珞陀羅尼經

佛說胜幡瓔珞陀羅尼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喜樂山頂。天宮...

忍力不堅固,而欲度衆生的尷尬下場

爲什麼要往生西方?因爲從佛教的根本情懷來講,是爲了自度,特別是度他,才是更加有價...

老子論幸福

幸福是人現實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狀態,又是人內心的滿足性感受。老子沒有使用幸福的概念...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爲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退藏於密...

芹菜的六大食療功用

生活中,有很多人吃芹菜只吃梗而不吃叶,從營養學角度來講是很不明智的,因爲芹菜叶中的抗壞血酸含量遠遠超過芹菜梗...

平等惠施獲福無量

昔日,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衆。一天,師子長者來到捨利弗尊者的住處,頂禮...

自傘自度

有一個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佛法不是講求普度衆生嗎,度我一程如何? 禪師...

一誠法師與江西佛教

一誠法師,俗姓周,法號一誠,字悟園。1927年農歷2月2日出生於湖南望城,194...

【大藏經】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禮讚經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禮讚經 納摩阿(阿喇)鴉答(阿)喇叶 敬禮聖大悲藏觀自在菩薩。  波答拉胜境  綠色答(嘛)...

如何讓父母現世安樂,臨終生淨土

【原文】 汝欲母往生西方,欲父身心康健,生享安樂,死歸淨土。當率其家屬男女老幼,...

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

問: 請法師給弟子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每個人的心里都不...

邪淫的六种情況

大概地說,邪淫就是與夫妻以外的人發生不淨行,但是詳細地講起來有很多种情況。 1、非人。 與家族七代之內的親屬...
重新加載文章  返回頂部